无用之用
2025-06-25
这段时间随着LABUBU和泡泡玛特的再次爆火,王宁在2023年的一场分享又再次被人扒出来,在各个媒体中Repost。这篇文章里面的“快乐市场”和“无用之用”两个观点我比较有想法,一个从市场背景出发,反映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”的现状;一个从消费者个人需求的角度出发,能给产品定位和设计以一定的启发。
无用之用
首先来说“无用之用”。对于“艺术才是永恒的,‘无用’的东西才是真正永恒的”这一观点我不予置评,但是文中一连提出的两个问题很有意思:“我们会焦虑开着的水龙头,还是开着的喷泉呢?”1“假设MOLLY的头拔掉是个U盘,你还会不会买这么多?”确实,如果我以一名消费者的身份和心理代入,那么答案很明了。
归根结底,是我对他们的期望不一样,这可以结合Thaler的心理账户理论2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。水龙头中出来的水是被我们当作生活必需品来看待的,当水龙头的水在流出时,我们会认为自己所必需的资源正在逐渐减少,所以带来焦虑,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和心理负担,而对于喷泉,我们认为它理应就是用来享受型消费的,所以感觉十分轻松。我们作为消费者,不知不觉地暗中为“水”,这一在水龙头和喷泉中没什么两样的东西,打上了标签。只因为他们的用途不同,而在我们的心理中存储于不同的账户,进而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,包括消费的数量。
说回产品的设计,从我们的思维惯性来看,一个产品能承载越多功能越好。仿佛只要产品的功能包罗万象,就能吸引来更大范围的用户。最近经常被人诟病的智能车机、智能电视、臃肿的外卖软件等就是这么一个道理,但是,用户真的有在车机上打游戏、在外卖软件里读书的需求吗?大多数的产品应该是需求导向的,是为了满足一个需求、解决一个问题而做或优化解决方案,而不是指望从中塞入各种功能来吸引用户。举一个我曾看到的荒谬例子,一个螺丝刀就是为了满足拧螺丝的需求,而在此之上,为了更好地满足拧螺丝的需求,发明了电动螺丝刀,优化解决方案。但如果在螺丝刀上加一个屏幕,让工人可以边拧螺丝边看视频娱乐,这是可行的吗?这明显不可行。娱乐有娱乐的产品,螺丝刀应该做好他的本职工作,而不是加入各种脱离了原始需求的功能。我认为一个产品并不是功能越多越好的,一方面,不恰当的功能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判断,使产品的消费被放置在不合适的心理账户中,就例如上面所说的 MOLLY U 盘一样,由于 U 盘功能的加入,一个玩偶从享受型消费降级为发展型消费,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行为;另一方面,不恰当功能的加入,还带来了成本问题,也将产品引入到了新的竞争市场,带来更多的竞争对手。
再深入一点来说,这是商业上产品的定位问题。一个享受型消费产品就应该纯粹地定位为享受型的产品,可能可以在其中加入满足同层次或更高层次需求的功能,但加入较低层次的功能或许会“模糊”产品原有的定位,使其变得不三不四。换言之,产品定位的核心依据是需求,应围绕这一需求和定位“专一”地设计和优化设计,不应随意加入改变定位的功能。同时这也告诉我们,头脑风暴中可能会迸发很多灵感,但不能脑子一热全盘接收,应该是有筛选、仔细研究过的。
要是奥特曼卡片可以吃,会发生什么事呢。。。
——2025 年 6 月 15 日
1 为便于引入,进行了改写,原文是“都是水,都在喷,为什么我们焦虑开着的水龙头,而不焦虑开着的喷泉呢?”
2 Thaler, Richard. “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.” Marketing Science, vol. 4, no. 3, 1985, pp. 199–214. JSTOR, http://www.jstor.org/stable/183904. Accessed 15 June 2025.